cc.ling 撰文
你聽過「正向教養」嗎?和過去的教養方式有什麼不同?
簡單來說,「正向教養」(Positive Discipline)是以阿德勒(Alfred Adler)心理學為基礎,所衍伸出的教養方式。阿德勒認為,每個人都在追求歸屬感和自我價值的路上,「行為不當」正是孩子內心受挫、缺乏歸屬感的展現,需要被肯定、同理,以協助他們改變對自我的認知、找回自我價值感。
內容目錄
傳統教養 V.S. 正向教養
傳統教養:打罵、懲罰、恐嚇
「這題怎麼又不會?不是練習很多次了嗎?」
「少一分打一下、做錯事情就該罰!」
「懲罰你我心也很痛,我也不想這樣做。」
回顧過去的成長經驗,或許能夠發現爸媽嘗試以打罵、懲罰、恐嚇的方式,以「威權」和「規範」來管教自己。
雖然這確實是最快速、有效的方法,然而效果卻不長。換句話說,當孩子情緒低落、需要被鼓勵時,獲得的正向支持卻少之又少,取而代之的是責罵、恐嚇……大多時候,這樣反而會加劇他們的「不自信」,讓孩子認為「我就是做不好」,變得害怕挑戰,甚至因此感到憎恨,想要透過報復、叛逆表達自己的不滿。
正向教養:情感理解、溝通、鼓勵
「我需要你的協助,你可以幫我……嗎?」
「謝謝你願意和我表達你的感受,讓我可以了解你的擔心。」
「我發現你今天經常皺眉頭,是學校發生什麼事了嗎?」
簡單來說,「正向教養」(Positive Discipline)是以阿德勒(Alfred Adler)心理學為基礎,所衍伸出的教養方式,主張消除過去傳統教養中常見的「獎懲」,改以「溫和且堅定的態度」來教養孩子,藉由「同理感受」讓他們知道自己是被理解和支持的,透過「溝通鼓勵」和大人們一起發現自己在過程中做的好或不好的原因,在彼此尊重合作的互動環境下成長、蛻變。
畢竟,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,都如同美國教育學博士Jane Nelsen所說:當我們感覺良好時,我們會做得更好。
–
學習正向教養,與孩子攜手成長
不過,在孩子有情緒、或自己有情緒時,我們很容易回到慣性,用過往被對待的方式來回應孩子。因此,「正向教養」對於身為父母的我們同樣是一種學習。
此外,「不打、不罵」並不等同於「正向教養」,例如:漠視孩子的不當行為,或是忽視孩子的情緒展現等。「正向教養」的核心,是給予孩子內在正向發展的資源,以上述情境來說,家長可以透過規劃談心時間或是有技巧地詢問,了解彼此對於這件行為的看法,如:
- 事件當下,有哪些情緒產生?
- 這樣的行為可能造成哪些影響(對自己或他人)?
- 為什麼選擇透過這樣的方式表達這些情緒?
- 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?
當我們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成為引導者,讓孩子展現自主性,成為改變的主導者,同時讓他們了解行為可能的後果,讓孩子學習為自己的決定負責,並適時回應小朋友們的需求,他們也會在正向的循環中,建立更強大的內在。
–
不只家長,老師也能「正向教養」
在正向教養中,我們學會尊重孩子的選擇,引導孩子自己做出決定,並且為自己的決定做負責。然而,提到「教養」最常想到的角色多半是父母和孩子,但其實在孩子成長過程中,老師的角色也相當重要。
以StarKids來說,我們期望將正向教養的方式融入教師培訓與課程中,與教師以及家長們共創一個養成孩子「成長型思維」的環境:即使小朋友犯了錯,他也能夠從錯誤中學習、嘗試尋找可調整的地方,由內而外成為自信發光的存在。
舉例來說,無論在常態舞蹈課程或成發集訓課程,StarKids的老師們皆會在課程中很明確地鼓勵小朋友,告訴他們在這段過程中,我們看見他們努力了哪些部份,即使小朋友的表現不如預期,我們也看見他在課餘時間自主練習……額外付出的努力。
雖然傳統的打罵教育有時仍會因為慣性或不知所措而出現,但不可否認的是「正向教養」確實協助孩子建立自信,也讓親子關係有了正向的改變:更多的情感交流、更多的尊重合作!試著看見孩子過程中的努力,用正向回饋的方式開啟正向教養的第一步吧~